2013/06/02

《帕迪多街車站》(Perdido Street Station,2000)by China Mieville

※ 本文原為《帕迪多街車站》臺灣譯本倒毒,但繆思官方說法是書太厚放不進去,所以沒收錄,但實際上卷首仍附有他人的推薦文,所以這應該不成理由。倒是執行編輯曾提出本文只帶過,並未特別凸顯本書優點,而希望我修改後再放到其他地方宣傳,這部分則由於我正職公務纏身,就不了了之。反正在這裡就依照原本的樣貌貼出來吧。關於「好話說不夠」的質疑,我只能說,我非常喜歡本書,甚至連缺點也喜歡,但我寫的倒毒文不會因為喜歡就會把缺點寫成優點。反正出版社端對 Mieville 的重視度也僅止於把書出版(該說好家在這次沒亂取書名嗎?)而已。我只能再次強調,這本書無論如何都要弄來至少看兩遍。


《帕迪多街車站》倒毒

《軌跡》(Locus)雜誌在去年底舉辦本世紀首次史上最佳科幻、奇幻作品票選,傳統經典與大系自然成為二十世紀榜上的熟面孔。令人倍感驚異的是,有一部作品儘管直到世紀之交才出版問世,卻輕鬆超越多部行內公認的正典,一舉攀上第六名的高峰。它,正是柴納‧米耶維爾真正打響名號的重磅鉅作──《帕迪多街車站》。

談到新世紀最令人矚目的幻想文類運動,就非「新怪譚」(New Weird)莫屬。新怪譚保留了一九六○年代科幻「新浪潮」(New Wave)運動格外重視作品文學性,並以「人」為主體,深入探索角色的「內太空」(inner space)等特色;它更強調打破一切類型疆界,解放讀者想像,回歸幻想文學的原始精神。於是華麗耽美的辭藻就在複雜曲折的鋪陳中,譜出奇異卻瑰麗的篇章;角色們所身處的地域絕非空泛疏離的第二世界,往往在一處不經意的角落,就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現實人生的種種景況。個性鮮明的人物在幾近真實的複雜幻設環境中彼此互動,自行發展出的故事脈絡恐怕連作者自己都不見得能掌握情節發展。讀者只消把前述「特點」拿來逐項比對,本書一樣不缺。

《帕迪多街車站》不啻為新怪譚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,甚至可以直接認定它將新怪譚「定義」成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樣貌。根據美國新怪譚倡議代表傑夫‧梵德米爾(Jeff VanderMeer)的分析,儘管在一九九○年代就出現過不少實驗性質濃厚的新怪談嘗試,這個文類還必須等到《帕迪多街車站》問世之後才真正興起。因為它不但具備新怪譚作品的獨有特色;代表科、奇幻本源的廉價小說式故事體裁與手法,以及迥異於傳統大部頭奇幻,卻依舊能讓讀者拜服的雄渾壯闊,都在這原書厚達八百餘頁的文本中展露無遺。也難怪米耶維爾所獲得的關注,一向都比其他新怪譚作家來得高。

拿到本書的當下,讀者往往會被它的厚度所震懾,而從楔子第一頁開始,我們彷彿就和未名敘事者一起從城郊慢慢踏進新克洛布桑,從外地人的角度試圖探索這極其陌生,隨時都有可能吞噬萬物的有機巨獸。米耶維爾師法馬文‧皮克(Mervyn Peake)的「歌門鬼城」(the Gormenghast series)和麥克‧約翰‧哈里森(M. John Harrison)的「維利科尼恩」(the Viriconium series),藉由艱深難懂的用字遣詞,複雜華麗的敘述句法來形塑這座城市。部分論者認為米耶維爾實際上很討厭新克洛布桑,所以才會特別凸顯其醜陋、骯髒、險惡、腐敗的面向;不管作者確切的心態為何,整部作品的前三分之一,幾乎就等同於披著故事外衣的城市生活導覽。

與其說新克洛布桑是維多利亞時期大倫敦市區的投射(它的確是),倒不如直接提升層次,認定它代表所有未經縝密規劃,放任第二、三級產業恣意發展,種種社會問題因而浮現的都會集合。任何一個現實世界的大城,恐怕或多或少都曾經擁有過「新克洛布桑」般不堪細部檢視的闇影。讀者透過視角人物觀察周遭的同時,往往也在自己心中尋找可供「對應」的經驗。米耶維爾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的行動派支持者,對於弱勢族群、團體的關心在書中也表露無疑。小說背景中,民與官鬥的蛙族碼頭工會罷工事件,就脫胎自一九九○年代發生於利物浦的抗爭行動。然而,學有專精的他自然也分析得出歷來反對無用、抗爭徒勞的根本困境,並毫不留情地在故事中完整呈現。認識新克洛布桑之餘,這些社會現象和問題的洞悉和反思,就成為故事主線混沌未明前的聚焦之處。

雖然有太多亮點可供讀者細細品味,《帕迪多街車站》終究還是回歸幻想作品的驚異奇想本質;劇情走向也可以簡化成最基本的「問題─解決」(要用「闖禍─收拾」亦無不可)模式。科學家以薩捅出來的簍子,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「科學」構想,搭配中、後段才正式登場的重量級大角才勉強與之抗衡。如此繽紛多采,諸多議題面向均可深入探索的背景場域,只用這麼一條單線就想全數收尾,實在頗為可惜。我原本期待作者能夠將之擴充成至少一千五百頁的龐然巨獸,米耶維爾卻自承創作之時,對故事節奏與架構的拿捏仍有不足,因此計畫修掉過於瑣碎、旁支的細節,將篇幅控制在和續集《傷痕》(The Scar,2002)同等級的範圍之內。只是這項工程恐怕比預期中還艱難數倍,事隔數年,修訂版依舊停留在「只聞樓梯響」的階段。

幻想文學作家艾琳‧岡恩(Eileen Gunn)曾這麼導讀《帕迪多街車站》:本書不是拿來看劇情的,就算是首次閱讀也不需要急著把它弄懂。它其實是新克洛布桑的旅行見聞;右腦被裡頭的神祕事物所深深著迷,左腦則忙不迭地想要試圖解開,並推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。第二次閱讀,才開始享受其中的文化、政經結構,並且折服於作者在社會描述的細微處所投入的異端創意。直到第三次以後,透過自行鑽研或網路討論,才真正體會到新克洛布桑,乃至於巴斯─拉格大陸的真正深度。我完全同意她的閱讀指引,卻更希望出版社能出齊《傷痕》和《鋼鐵議會》(Iron Council,2004),讓此間讀者能完整見識到本世紀初最宏觀、最具企圖心的第二世界全貌。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